现代诗,包括朦胧诗所谓的多解性,我是持保留意见的。一篇文章,最有权威的解读者就应该是作者,而且这种解读应当在作品完成之际即随之完成且具有相对稳定的唯一性才对。因为作者落笔时他的写作初衷就已经基本落地了,收笔时这种写作结果在他那里也就完成了,无论结果与创作初衷吻合度的高与低,都不影响作品解读的唯一性和相对稳定性(之所以说相对稳定是不可否认,读者对作品理解的角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作者对自己作品及创作结果的适当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都不能改变作者对自己作品解析的唯一尺度把握)。至于别人视角里那些所谓的变化,准确于作者的初衷而言,不应改变作者的创作结果的这种相对稳定。而那些甚至到了神秘化的程度的理解就更加大错而特错了,于作者和作品的创作无益。这也是网上大家多相互赞美、吹捧对诗歌创作带来了很大弊端的症结所在。
水晶石诗友在一篇回复自己作品的文章中做了一个【自我剖析】。虽然他的作品不难理解,但分析还是写得详细而真诚,既体现了作者对创作初衷、过程和结果的自我总结,也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者和作品。没有误解和歧义,不仅不影响读者对作品的主观解读,而且有助于纠正偏差。我认为这有利于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如果有必要,我建议你尝试在作品中附加适当的 「自我分析」,尤其是那些容易被误解的甜品和朦胧诗。
与水晶石诗歌朋友的诗歌和 「自我分析」」:
我的玫瑰」
那一年,我种下一株玫瑰,
在佛前祷告直到天明。
我为她升起每一缕晨光,
以及捧奉每一片黎明。
我为她遮挡风霜雪雨,
擦干她滑落的每一颗泪滴。
等待花开的日子啊,
年复一年也不觉累。
那一天,我选择远行,
将她安置在池塘的岸边,
绿幽幽的山林环抱在周围;
那里铺垫了一块青草地,
任她与蜂蝶玩耍,与白鹭嬉戏,
她也可以欣赏水中娇艳的倒影。
那一夜,随梦寄来她哀怨的叹息。
山风侵蚀着她的妩媚,
池水漫越了她的根茎;
黯淡的眼神,如燃尽的油灯奄奄欲熄。
那一刻,我匆匆返回,
漫长的期待依然错失了花期,
留下一地懊恼的凋零。
【水晶石诗友自我解析】
这首诗有人不喜欢,说语言太平淡,而且结构不整齐。我虽然觉得此诗抒情力度确实不够,但对这个架构是非常喜欢的。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爱情诗,讲述了作者精心栽培了一株玫瑰,却由于自己的离开,不仅错失花期,并且由于风雨而痛失玫瑰的故事。这首诗在描写爱情故事的同时,旨在提醒人们对待珍惜的事物时刻需要静心呵护,哪怕短暂的错失也可能无法弥补。其实在现实中,很多人因为事业或财富,选择离开自己所爱的人或家庭,是不是真的没有遗憾呢?
第一段描述了自己种植玫瑰的场景,不仅像亲人一样照顾它们,而且用祈祷和bong等语言表达了一种虔诚 (期望)。第二段是关于玫瑰在离开前的体贴放置 (甜度)。在前两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玫瑰的生长环境是美好而理想的,但作者选择远行却定下了悲情的基调。在第三段中,玫瑰的开花期在孤独生活中被侵蚀 (颠覆)。第四段是作者的悲伤 (遗憾)。后两段反映了现实环境的残酷。尽管如此,作者还是选择了匆匆而归,悔改,这证明了他对玫瑰的真实感情,使原来的距离成为一个错误。
在这首诗的写作中,它是不留痕迹地完成的。另一个特点是,四段线的数量减少: 前一段长,表现出美好生活的轻松和舒适; 后一段短,表现出激烈的冲突和内心的焦虑和悲伤。这就像让观众看一部有美好生活的电影。当观众对这种生活越来越习惯,变得更好时,在接近剧终时突然形成颠覆,戛然而止,制造出更强烈的冲突效果。让观众形成更深的遗憾。以一年、一天、一夜、一刻的时间点为线索,形成了时间的锥形结构,对读者来说就像一顶锥子。这种艺术效果是否受到 “那种生活” 和 “盗梦空间” 的启发?
文/一个承诺